自在中原起
客家人便掌握了各種制造和編織技術
從金銀銅鐵錫的冶煉加工
到泥木石草竹的藝術造型
都能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一代一代地傳承至今,并不斷發揚光大
竹篾編織工藝
就是其中一朵瑰麗的奇葩
竹子是客家地區常見之物
由于山林里竹子和藤類資源豐富
當地的篾匠師傅就地取材
將竹子剖成各種規格的竹篾
篾在他手指間前后翻飛逐漸成型
變成一個個精美別致的
竹編手工藝品
如提籃、籮筐、背簍、簸箕、米篩、雞籠等等
竹器美觀大方,牢固結實,經久耐用
篾匠師傅手指飛舞間
一件精美別致的竹編手藝逐漸成型
篾匠手藝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劈成各種各樣的篾。
用篾刀將竹節的突出部分削平。
篾匠師傅會根據篾器的大小,用細密齒的鋸子,將毛竹裁成合用的竹筒若干。
破開竹筒,均勻地破成若干塊竹片,再將竹皮竹心分開,還要將竹內部的篾骨破掉,才是做篾器的正料。這時,要將竹片用篾刀開成篾青、二黃、三黃等篾片。
俗話說:“一寸篾子三下刀。”這是十分細致的工序,來不得半點馬虎。
篾匠師傅在破篾時,先從頭上破起,破好幾寸后,便用嘴巴輕輕地咬住篾片的兩邊,再順勢邊破邊撕。全部篾片破完后,還要用“度篾齒”過兩道工序,一是要從側向磨邊定寬度,二是要正反兩面打磨,讓篾子的表面平滑光潔,以便手工編織。
一條條篾絲在篾匠的手中上下翻飛,一株株原本堅韌的竹在一道道工序中完成了形與質的轉化。
竹絲游走,紛繁復雜。每一個步驟,都靠篾匠的巧手實現。無論作品大小,是繁是簡,方寸之間,都滿是一片匠心。
鄉人栽竹無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品味和情懷。篾匠用竹子編制工具,如竹筐、竹簍、竹床、竹椅、竹席、斗笠……
竹編制品在民間廣為流傳,為客家人日常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像裝稻谷、紅薯的籮筐,盛蔬菜、雞蛋的菜籃,運沙土、肥料的畚箕等等都是竹編工藝的結晶,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客家傳統工藝,富含著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
篾匠
在父輩兒時是一份常見且可養家的職業
時過境遷,現在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但是在或舊或新的竹編上
承載著的是
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記憶
更是沉淀時光的詩意
當好東道主 辦好世客會
世界客屬第32屆懇親大會舉辦地龍南
期待著更多的傳統技藝在舞臺上
繼續展現藝術的光彩和魅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