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2〕11號)精神,加快推進江西氣象高質量發展,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綱要。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面向國家和江西重大戰略、面向人民生產生活、面向科技前沿,以提供高質量氣象服務為導向,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需求牽引發展、多方協同發展,加快我省氣象現代化建設,努力構建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特色鮮明、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五個一流”、全面建設“六個江西”、書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江西篇章提供堅強氣象保障。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氣象關鍵技術取得新進展,現代氣象科技創新、服務、業務和管理體系更加健全,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能力不斷提升,氣象服務供給能力和均等化水平顯著提高,以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征、以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為鮮明特色的氣象現代化邁上新臺階。
到2035年,氣象關鍵科技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氣象監測、預報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人工影響天氣綜合能力進入全國強省行列,以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征、以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為鮮明特色的氣象現代化基本實現。氣象與國民經濟各領域深度融合,氣象協同發展機制更加完善,監測系統更加精密,預報系統更加精準,氣象服務覆蓋面和綜合效益大幅提升,全省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穩步提高。
二、增強氣象科技創新能力
(三)加快關鍵技術攻關。實施江西氣象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支持各類創新主體開展氣象關鍵技術研究。加強對江西有重大影響的天氣氣候機理研究,強化數值預報應用、應對氣候變化、生態與農業氣象、氣象服務、人工影響天氣、綜合氣象觀測、氣象數據分析等領域的科學研究。開展暴雨、強對流天氣等大氣科學試驗,強化災害性天氣關鍵技術攻關。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氣象深度融合應用。
(四)加強氣象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推動現有氣象相關技術領域省級創新平臺建設提升。爭創國家級氣象野外科學試驗基地,重點推進長江中游暴雨監測野外科學試驗基地、長江中下游水稻氣象野外科學試驗基地、柑橘農業氣象野外科學試驗基地、南方暖云人工增雨試驗基地建設。加快南昌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并完善相應功能。強化氣象科研機構、業務服務單位的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五)完善氣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立氣象關鍵技術聯合攻關機制,統籌和優化科技資源,深化協同創新,推動氣象重點領域項目、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改進氣象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建立“揭榜掛帥”制度。深化氣象科技體制改革,提升氣象科技創新能力。健全氣象科技成果分類評價制度,強化氣象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和創新激勵。建設氣象科研誠信體系。
三、提升氣象服務保障基礎能力
(六)提升精密氣象監測能力。建立政府主導的水利、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交通運輸、能源、旅游、航空等行業氣象觀測站網統籌規劃、數據共享、協同觀測等機制。加強先進氣象觀測能力建設,共同建設天氣、氣候及氣候變化、專業氣象和空間氣象觀測網,形成地空天一體化、協同高效的精密氣象監測系統。科學加密和升級建設各類氣象探測設施,強化地基垂直遙感探測,地面氣象觀測站平均間距達到5公里以下,天氣雷達探測有效覆蓋率達到90%以上,提升災害性天氣監測時空分辨率。持續健全氣象衛星和雷達體系,強化遙感綜合應用。持續完善生態氣象觀測系統。完善氣象探測裝備保障和計量檢定體系,增強應急觀測保障能力。優化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統籌協調社會及行業氣象觀測發展。
(七)提升精準氣象預報能力。加強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能力建設,建立協同、智能、高效的氣象綜合預報預測業務平臺,不斷提升預報準確率和預警提前量,逐步形成“五個1”的精準預報能力,實現提前1小時預警局地強天氣、提前1天預報逐小時天氣、提前1周預報災害性天氣、提前1月預報重大天氣過程、提前1年預測氣候異常。健全智能數字預報業務體系,加強區域中小尺度預報模式研發,重點提高城市內澇、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等氣象災害影響預報能力。
(八)提升精細氣象服務能力。推進氣象服務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升基于場景、基于影響的氣象服務能力,建立智慧精細、開放融合、普惠共享的氣象服務體系,提升氣象服務大數據、智能化產品制作和融媒體發布能力,發展全方位、多視角、廣覆蓋、智能研判、精準推送的全場景民生氣象服務。建立氣象部門與各類服務主體互動機制,建設產品自動制作、服務按需提供、智能在線互動、效益定量評估的氣象服務支撐平臺和普惠共享的氣象服務眾創平臺,促進氣象信息全領域高效應用。
(九)提升氣象信息支撐能力。建設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健全各部門氣象相關數據獲取、存儲、匯交、使用管理制度和標準,推進信息開放和共建共享。研制高質量江西特色氣象數據集,拓展氣象數據應用領域,提高氣象數據管理和應用水平。構建氣象業務軟件標準體系,加強中試仿真環境支撐能力。建設固移融合、高速泛在的氣象通信網絡。適度超前升級迭代氣象高性能計算機系統。實施“智氣象戰略”,推進氣象觀測、預報、服務業務高效協同、氣象防災減災綜合指揮調度。強化網絡、數據和應用安全,打造智能防控網絡安全保障體系。
(十)提升基層氣象現代化水平。將氣象臺站建設納入當地國土空間規劃,推進智慧氣象臺站、多功能氣象臺站和特色氣象臺站建設,推動基層臺站“一站多能”高質量建設。推動氣象臺站綜合改造提升、探測環境保護和改善,推進重點業務基礎設施升級。加強臺站標準化業務平面建設,提升氣象臺站業務基礎能力。建設省級氣象臺站備份站,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示范臺站建設。
四、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十一)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建設。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原則,健全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行政首長負責制,壓實分級負責的氣象災害防御主體責任。推進氣象災害防御納入綜合防災減災救災體系,扎實做好氣象災害防御考核工作。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預警信息制作、發布規范。實施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部門聯動和社會響應制度,持續完善強降水“631”風險預警應對工作機制,強化極端天氣防災避險,提高突發事件應急救援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完善氣象災害風險轉移制度。暢通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快速發布“綠色通道”,提升全網發布時效,實現預警信息發布到社區到村到組到戶到人,到每日進入江西境內每位流動人員。
(十二)提高氣象災害預警能力。健全分災種、分重點行業氣象災害預警體系,重點提升暴雨、干旱、高溫、雷電、低溫凍害等氣象災害預警能力。完善氣象災害風險聯合預警機制,提高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氣象服務能力。優化提升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推動新一代移動通信、小區廣播等技術在預警信息發布中的應用。建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決策信息支持系統,建立氣象災害鑒定評估制度。
(十三)提高氣象災害防御應對能力。適時開展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風險區劃,加強風險普查成果應用。加強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編制和設施建設,建立氣象災害防御水平評估制度,提升重點區域、敏感行業基礎設施設防水平和承災能力。建立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管理制度。依照國家規定,明確鄉鎮、街道、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等氣象災害防御職責。實施“網格+氣象”行動,將氣象防災減災納入鄉鎮、街道等基層網格化管理。加強氣象科普宣傳教育和氣象文化基地建設,編制印發公眾、重點行業、重點單位氣象災害防御指南,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納入黨政領導、中小學生等重點群體教育培訓體系。強化重大氣象災害應急演練。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示范單位,健全重點單位氣象安全管控和防治體系。
(十四)提升人工影響天氣水平。編制區域級、省級人工影響天氣發展規劃。構建完善統一協調的區域級、省級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和作業體系,加快東南區域南昌指揮中心建設。推進全省地面固定作業點標準化建設,發展安全高效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技術和高性能增雨飛機等新型作業裝備,發展無人機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加強飛機人工增雨贛州等基地建設,提高空地一體化作業能力。加強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提升人工影響天氣在防災減災救災、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等領域的服務水平。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安全聯合監管。
五、提高氣象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
(十五)增強氣象為農服務能力。優化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的氣象災害監測網絡,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病蟲害防治氣象服務能力建設。強化衛星遙感、智能網格預報等技術在農業氣象服務中的應用,提升糧食生產全過程氣象災害精細化預報能力和產量預報能力。支持柑橘氣象服務中心和省級特色農產品氣象中心能力建設。在數字鄉村建設中探索建立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基地。加強農業氣候資源在農業生產和農業結構調整中的應用,推廣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認證一批“氣候好產品”。加強天氣指數在農業巨災保險中的應用。
(十六)增強交通氣象保障能力。建設現代綜合交通氣象服務平臺,加強交通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開展分災種、分路段、分航道、分水域、分鐵路和民航線路的精細化交通氣象服務。強化重大交通工程和鄱陽湖水域交通氣象服務。加強危險天氣咨詢服務。推廣應用多式聯運物流氣象服務體系,開展現代商貿物流氣象保障服務。加強通用航空低空氣象服務,將通用機場氣象臺建設納入當地氣象臺一體化建設,促進我省通用航空氣象保障融合集約發展。
(十七)深化“氣象+”賦能行動。推動氣象服務深度融入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加強能源開發利用、規劃布局、建設運行和調配儲運氣象服務能力建設。開發電網安全運行和電力調度精細化氣象服務技術和平臺,強化電力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積極發展金融、保險和農產品期貨氣象服務。健全相關制度政策,促進和規范氣象產業有序發展,激發氣象市場主體活力。
(十八)增強區域協調發展氣象保障能力。創新區域氣象協同發展機制,推進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鄱陽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江西)、大南昌都市圈、贛州打造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等重大戰略實施的氣象服務示范區建設。鼓勵相關設區市、縣(市、區)先行先試,率先實現氣象高質量發展。
六、優化人民美好生活氣象服務保障
(十九)提升公共氣象服務水平。創新公共氣象服務供給模式,建立公共氣象服務清單制度,分級分類將公共氣象服務清單納入政府公共服務清單目錄,健全保障公共氣象服務體系有效運行的長效機制。推進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加強氣象服務信息傳播渠道建設,推動公眾氣象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城市更新行動、鄉村建設行動。大力發展互聯網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相結合的公眾氣象服務信息傳播體系。開展氣象AI無障礙全媒體服務體系建設,增強農村、山區、邊遠地區以及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獲取氣象信息的便捷性和時效性,擴大氣象服務覆蓋面。深化氣象服務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公眾氣象服務領域社會化。
(二十)提升高品質生活氣象服務水平。開展個性化、定制化氣象服務,研發通俗易懂、生動形象、觸手可及的氣象服務產品,推動氣象服務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推進氣象融入數字生活,提高數字化產品供給能力,加快數字化氣象服務普惠應用。將氣象服務納入旅游安全保障體系,提升旅游出行安全氣象服務能力。提升競技體育、重大賽事和全民健身氣象服務水平。
(二十一)健全覆蓋城鄉的氣象服務體系。加強城市氣象災害預警能力建設,發展分區、分時段、分強度精細化預報。在城市規劃、建設、運行中充分考慮氣象風險和氣候承載力,增強城市氣候適應性和重大氣象災害防控能力。將氣象服務全面接入城市數據大腦,提升城市供水供電供氣、防洪排澇、交通出行、建筑節能等智能氣象服務能力。將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納入鄉村建設行動,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高風險地區監測預警服務能力建設。建立農村智能雷電監測預警系統,建設農村雷電災害防御示范基地。構建行政村全覆蓋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與響應體系,建立實施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人員提前轉移機制。
七、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支撐
(二十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開展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氣候風險評估,提升鄱陽湖流域重要生態功能區和脆弱區的氣候變化監測和風險預測預警能力。強化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以及重點城市的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和決策咨詢能力。加強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江西分中心建設,建設覆蓋設區市級城市以及典型生態類型區的溫室氣體觀測網,加強碳源匯動態監測評估,增強碳達峰碳中和氣象科技支撐能力。
(二十三)加強氣候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發布氣候可行性論證項目目錄。開展城市規劃、重大項目、重點發展區域的氣候可行性論證。開展新一輪氣候資源精細化普查和主要生態系統功能價值氣象評估,為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提供科技支撐。探索建立氣候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打造氣象公園、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等氣候生態品牌,發展“氣候+”全域旅游業態。
(二十四)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氣象保障。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能力,開展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的氣象保障服務示范建設,建設生態系統安全氣象風險預警、生態保護與修復及應對氣候變化氣象服務體系。建立“一江一湖五河三屏”生態保護紅線區、“一帶二核三網六區”生態修復區等重點區域生態氣象服務機制。加強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協同治理的氣象服務能力建設,提高重污染天氣和突發環境事件應對氣象保障水平。加強森林火點、秸稈焚燒等氣象遙感監測。加強鄱陽湖、長江干流江西段、“五河”源頭及水源涵養區水體水質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
八、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
(二十五)加快氣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省級人才工程(計劃)和人才獎勵對氣象領域支持力度,培養一批氣象杰出人才、氣象領軍人才、首席氣象專家等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打造具有國內競爭力的青年氣象科技人才隊伍,加快形成氣象高層次人才梯隊。加強引才聚才、評優選優和培養培訓計劃,吸引和培養更多氣象高層次人才。突出氣象事業科技型和公益屬性,優化地方氣象機構崗位設置,逐步提高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比例。
(二十六)加強氣象人才培養。加強大氣科學領域學科專業建設,強化氣象跨學科人才培養。積極支持高校強化氣象類本科專業建設,促進氣象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交叉融合,形成高水平氣象人才培養體系。將氣象人才選拔培養統籌納入各地人才隊伍建設。強化全省地方氣象機構人才引進工作力度,推進地方氣象機構和國家氣象機構人員合理流動。加強氣象教育培訓體系和能力建設,推動氣象人才隊伍轉型發展和素質提升。
(二十七)優化氣象人才發展環境。建立健全氣象人才科學評價體系和分配激勵機制。落實好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有關規定。推動氣象人才享受所在地人才生活服務保障政策。引導和支持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和艱苦臺站從事氣象工作,優化基層崗位設置,在基層臺站專業技術人才中實施“定向評價、定向使用”政策,夯實基層氣象人才基礎。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大先進典型宣傳力度。
九、強化組織實施
(二十八)強化組織領導。加強黨對對臺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機制,將氣象高質量發展納入各級政府相關規劃和年度工作安排,統籌做好資金、項目、用地等支持保障。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工作實際,制定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具體落實舉措。省氣象局要加強對綱要落實的綜合協調與督促檢查,組織開展氣象高質量發展試點,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為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做出示范。
(二十九)統籌規劃布局。科學編制實施全省氣象設施布局和建設規劃,推進氣象資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開放共享。深化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氣象服務供需適配、主體多元。建立相關行業氣象統籌發展體制機制,將各部門各行業自建的氣象探測設施納入國家氣象觀測網絡,由氣象部門實行統一規劃和監督協調。
(三十)加快法治建設。推動完善氣象法規規章體系。推進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氣象設施、氣象探測環境和氣象信息服務等領域的法規建設。加快江西省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及傳播管理辦法、江西省雷電災害防御管理辦法等規章修訂。依法保護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規范氣象災害防御、氣候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等活動。加強防雷與升放氣球安全、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安全監管。健全氣象標準體系,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氣象標準化建設。
(三十一)深化開放合作。持續深化省政府與中國氣象局合作,發揮省部合作聯席會議機制作用,共同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加強氣象開放合作,推進氣象、應急、水利、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文化和旅游、交通運輸、林業等部門及相關科研院所、高校等合作和資源共享。深化氣象領域產學研用融合發展。
(三十二)強化投入保障。加強對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按照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要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強地方氣象事業項目建設,落實項目建設所需的資金、土地等。完善氣象現代化裝備升級迭代及運行維護機制。落實氣象部門職工依規足額享受地方政策,保障氣象事業發展和人員經費。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