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在线精品一区在线观看,免费A级毛片,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机版

關懷版 無障礙 無障礙

您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鄉鎮信息公開目錄>程龍鎮政府>概況信息>市政府部門介紹

【村情簡介】程龍鎮林中村村情簡介

訪問量:

程龍鎮林中村村情簡介


一、基本村情

程龍鎮林中村位于程龍鎮北部,距離龍南市區25公里,總面積約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50畝,山地面積13000畝。有2個村小組,戶籍人口233戶640人,主導產業為臍橙種植,全村臍橙種植面積691余畝。現有村“兩委”干部7人,其中定編村干部4人,分別為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鐘紅燕、村婦聯主席鐘年新、村紀檢委員袁俊朋、村委委員林紅,另有村民政助理員夏歡歡、專職應急管理員林志洋。有1個黨支部,黨員36人。

二、歷史人文

(一)村民由來。19846月, 撤銷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建制,建立林洞、中坪村民委員會。1990 年,精簡為望居、下洞、九曲、輋營4個分場。2003年,又精簡為望居、輋營2個分場。2004年10月,林洞村、中坪村合并為林中村。

(二)長壽村由來。林洞人長壽龍南聞名。據2018年統計,村民平均壽齡85歲以上,90歲以上10人(含100歲),100歲以上2人,最高壽齡108歲,是名副其實的“長壽村”。

德能養性,性平則心靜,心平才能氣和,和才能出貴,心靜才能養身,才能專心做事。林洞的長輩還是很有智慧的,這也成為他們養身的法寶之一。

林洞人的養身法寶之二是勤。山里人性格普遍樸質勤勞,勤的字義即做事盡力不偷懶。勤被列為林洞人的家訓,得到了潛移默化的代代傳承。據林國民講述,其實解放初期林洞只有60來戶人家,總人口也不過250人,人均耕地面積不超過三分地,森林覆蓋面積約8100余畝。老輩們為了開墾荒山,征服桀驁不馴的自然,在貧瘠的山林里能得以生存,拿出與天斗與山斗的愚公精神奮力拼搏,歷經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后,先后開辟出了九家寨、單逕坑、大窩仔、背夫坑、禾尚塘、狗麻坑、大小彎坑、招麻坑等原始林地,為林洞的后世“靠山吃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林洞有句俗話“肩上扛根大木頭,米、鹽、醬、醋不發愁”,頭天砍下來的竹木,待明天一早運至程龍圩鎮賣出去后,這些生活必需用品很快就能換回來。

舊時因生產力水平低下,所謂的“靠山吃山”其實也就是停留在挑柴賣木的層面上。木頭也只是用來做一些簡單家具、農具,或者一些簡易的土木結構的房屋用料,因此都是純體力活。林洞人常年在山林穿梭勞作,促成每個山里漢子筋骨強健。

林洞人長壽法寶除了勤勞儉樸,粗茶淡飯、寬仁厚道也是他們長壽的法寶。從資料上看,新中國以前的林洞,歷史上找不出什么著名的官宦商賈,一方面當然是閉塞的居住環境造成文化教育落后,另一方面也是他們仿佛更享受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他們從骨子里深愛著這片養育著他們的山林,愿意繼承祖輩的衣缽,在這里發芽生根。

自1980年分田到戶后,林洞人勤勞致富,生活改善了很多。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林洞村人早已不愁吃不愁穿,家家戶戶的日子過得舒心愜意。呼著清新的空氣,聽著悅耳的鳥鳴,邁出戶門就能放眼四望的綠樹花草,干凈的地面,整齊的房舍,都令人神清氣爽。昔日的山重水復“鉆林洞”,變成了今天的乘坐汽車進“仙洞”,享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生活。

這里的長壽老人,他們一輩子沒吃過什么補藥,誠心誠意地做人做事,開開心心地生活,和和睦睦地與人相處,這就是他們的人生信條。

(三)中共信南縣委舊址。據《龍南縣志》記載,中共信南縣委成立于1936年,辦公地址不定,常在龍南和全南交界山區轉移。上中坪的中共信南縣委舊址,位于安基山林場林中村上中坪村小組,建筑面積約50平方米,兩側廂房每間約11平方米。1936年9月至1937年11月,是中共信南縣委的主要辦公地點,同時也是中共程龍區委所在地。

1936年2月,中共贛粵邊特委為加強對信南地區的領導,調派原中共南雄縣委書記羅世珍到信南地區工作,同年2月正式成立中共信南縣委(代號劉文明)。中共信南縣委分工為書記羅世珍,組織部長肖國稠,宣傳部部長劉邦華,少共書記楊聯邦,委員曹水清。中共信南縣委隸屬中共贛粵邊特委領導。“兩廣事變”發生后,信南縣委領導機關遷駐龍南縣哀溪山(今為安基山)上中坪。從1936年2月至1937年5月,中共信南縣委在龍南縣組建成立了中共程龍區委,并相繼建立了早禾坪、程龍、上中坪、大瑞山、下左坑、縣城、東坑、里仁等8個黨支部(其中東坑、里仁兩個黨支部隸屬中共月子崗分區委),全縣有黨員40多人。

1936年6月,中共信南縣委遵照贛粵邊特委指示,趁“兩廣事變”發生后的有利時機,大力擴展新區(龍南境內開辟渡江、程龍、灑源等新區),發展壯大革命力量,并將游擊隊相對集中活動,打擊地方反動勢力,在群眾基礎較好的地方秘密組織成立貧農團,開展打土豪斗爭。中共信南縣委和三南游擊隊的積極活動,震驚了敵人。國民黨贛南第六綏靖區公署采用經濟封鎖、嚴密保甲制度、政治欺騙和組織軍事“清剿”相結合的手段,對中共信南縣委駐地和紅軍游擊隊活動區域進行了多次包圍“清剿”。面對敵人的瘋狂進攻,中共信南縣委和三南游擊隊不跟敵人硬拼,采取分散活動,化整為零、避實就虛、與敵人繞圈子的迂回戰術,與敵周旋。龍南游擊區群眾冒著坐牢、殺頭的危險為紅軍游擊隊遞送情報、購買物資。在人民群眾的支援下,中共信南縣委和游擊隊粉碎了敵人的一次次“清剿”,保存了革命力量。

1937年1月,根據中共贛粵邊特委指示,中共信南縣委將活動在信南地區的三南游擊隊、南雄游擊隊、南山游擊隊、東坑游擊隊、崇仙游擊隊合編為“三南游擊支隊”。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信南游擊區域擴大到東至安(遠)定(南)邊界、西至廣東南雄、南至龍南程龍、北至信豐大阿的廣大地區,并與油山中心游擊區連成一片。

1937年10月中旬,中共信南縣委在社逕楊梅石召開了縣委擴大會議,縣委書記羅世珍傳達了陳毅在信豐小江區署召見時所作的關于“停止內戰,合作抗日”和紅軍游擊隊立即下山集結待命的指示,并研究了貫徹執行的具體措施。會后,縣委與國民黨地方軍政當局進行了談判并達成了協議。為了便于與國民黨龍南縣政府取得聯系,11月下旬,縣委機關從山區遷至離龍南縣城12公里的灑源圩。程龍區委也隨遷,并在顯應壇舞臺柱上公開懸掛出區委的牌子。這時上中坪便成為程龍區委下屬的基層組織——中共上中坪支部,支部書記是袁詩耀。

(四)巾幗英雄劉財昆紀事。劉財昆(1903-1987),又名劉財坤,女,安基山上中坪人。當年,紅軍游擊隊信南工作團肖國稠主任由信豐油山轉入到安基山中坪后,第一個接觸的聯系人就是劉財昆。在劉財昆的幫助下,游擊隊在中坪圍屋住了下來。隨后,中共信南縣委書記羅世珍、李克浩也先后住在中坪。她家的房屋猶如兩座“土堡”在那里大有作用。坑口的“土堡”像哨兵盯住進坑的敵人。半山腰上的,可以盯住從山背竄來的敵人。所以,辦公室選在上中坪與下中坪交界的一個高坡上,視野較開闊,背靠大山林。他們就在這座低矮陰暗的土房子里,指揮、領導著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的游擊斗爭。

羅世珍風趣地說:以前防強盜的“土堡”,沒想到如今派上了新用場。

當年,游擊隊條件極為艱苦,為了生存,只得在深山里采集一些棕片,由劉財昆挑到縣城,賣給蓬纜廠,從中掙點錢,購吃的、用的,特別是藥品。

有一次,關卡里的敵人對劉財昆兇狠地追問:“你為什么經常挑棕片?”她沉著地回答:“我家無田少山,生計困難,只得收集村里人的棕片,賣掉后再買回糧食,我從中掙點辛苦錢。”敵人找不到她的破綻,只得放關。最危險的是她幫助游擊隊買電池、藥品。為避開敵人的哨卡,她只能佯裝撿豬草,沿著小溪小圳走水路,有幾次被蛇咬傷,鮮血染紅了溪水。她的女兒陳添娣也跟隨她佯裝放牛、割草,給紅軍送鹽巴、油、蔬菜等。

據袁文勝(原中坪村黨支部書記)講述,1935年,紅軍游擊隊駐扎在上中坪香山一帶。當時的游擊隊隊長、副隊長,出于組織秘密沒有對外公開真實姓名,大家都分別稱呼他倆為老賴和小賴。隨同的紅軍女眷有七八個人,住在上中坪袁屋對面,小地名叫“倒窩”。因上中坪毛竹資源十分豐富,所以當時建有很多小作坊的手工造紙廠。為了能更隱蔽地進行武裝斗爭,紅軍游擊隊發展吸納思想先進的本地工人和農民加入革命隊伍里,利用造紙廠工人的身份做掩護到龍南縣城運輸物質,傳遞消息。經過組織思想動員,當時上中坪有兩位村民參加了游擊隊,一個叫鐘禮靠,還有一個姓鄧(名字不詳)。接下來又發展了兩個交通員,一個叫鐘觀詳,一個叫袁海蘭(即劉財昆的丈夫)。不幸的是袁海蘭在一次送糧返回途中,在哨卡遭遇敵人盤查時不慎暴露了身份,被國民黨反動派關押到全南縣城牢房,遭到嚴刑毒打后身負重傷,由于當時缺醫少藥,落下病根,于1945年離世。劉財昆一家人為革命事業做出了很大犧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當年的游擊隊領導和隊員,許多都走上了領導崗位。劉建華擔任了贛州地委書記,肖國稠、李克浩等都是高層領導。他們不忘身居深山密林、曾為革命作出特殊貢獻的劉財昆同志。他們要安排她到城里工作,被她一次次婉言謝絕。她與大山里的農民一樣勞動。開始時,她負責為生產隊放養兩頭母牛,年復一年,繁殖到58頭。為了避免牛群糟蹋路旁田土里的莊稼,她在通往上山的路旁,用竹片紡織了一道二百多米長的籬笆。她事事處處關心他人,是革命先輩的一面旗幟,又是當地農民的一面旗幟。黨是公正的,人民也同樣是公正的。劉財昆同志多次被評為省、地、縣勞動模范,后來,于1964年光榮地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在北京參會期間受到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領導的接見并合影留念。

1987年9月,劉財昆這位大山的女兒病故,永遠安息在這崇山峻嶺之中。劉財昆是客家勤勞淳樸婦女的典型,是老區革命群眾的模范,她的革命事跡鼓舞著山區人民砥礪前行。

相關文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