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南鎮井崗村村情概況
一、基本村情
(一)村情簡況
井崗村位于龍南鎮北面,東接新楊村,南臨龍洲社區,西連桃江鄉水西壩村,北靠紅楊村,距縣城2公里左右。全村轄區面積3.88平方公里,總戶數1070戶,3326人。村小組18個,分別是寶珠小組、彈子小組、廖屋小組、崗合小組、井頭小組、崗上小組、歐屋小組、竹山小組、巷口小組、新園小組、老屋小組、上屋一小組、上屋二小組、花坪小組、新塘小組、柏樹小組、下塘小組、團竹小組。主要產業有光伏發電、甜玉米、花木、沃柑等。
(二)隊伍建設
村干部:村“兩委”干部6人,其中女性2人,35周歲以下干部2人,平均年齡45.5歲,高中學歷3人,大專以上學歷3 人。書記(兼村主任):月梅,13870783137;村委委員:唐梅傳(黨支部副書記、紀檢委員),13870763767;廖振輝(組織委員)13970732163;唐志東(支委委員)15297890521;廖俊玲,15970771963。唐明(宣傳委員)18079727368;
井崗村18個村小組組長:寶珠小組黃克進、彈子小組唐隆昌、廖屋小組廖彩炎、崗合小組唐毅、井頭小組廖彩朋、崗上小組唐鳳娣、歐屋小組歐陽明、竹山小組黃聲媛、巷口小組唐永鋒、新園小組王家愛、老屋小組唐春蓉、上屋一小組唐品房、上屋二小組唐清房、花坪小組唐日陽、新塘小組唐世聰、柏樹小組唐遠添、下塘小組唐友勝、團竹小組唐七英。
(三)基層黨建
黨員75人,其中預備黨員1個,其中35歲以下的黨員15人、女黨員12人、老黨員15人(黨齡滿50周年)、流動黨員7人。黨小組4個,黨小組長分別為廖光鵬、唐偉文、唐苗、唐朗明。
(四)低保戶數
全村低保戶49戶69人,城市低保4戶6人,農村低保45戶63人。
二、歷史人文
(一)村名由來
據記載,井崗村村名以境內井頭、崗上兩個大屋場各取一字而得名。
(二)姓氏結構
本村主要姓氏為唐、廖、王、黃、歐陽等,其中唐姓占70%以上。井崗村唐氏于公元1225年由時龍南縣新興堡(今全南縣南逕鎮境內)搬遷而來,距今有790多年歷史,約2300余人,唐景輝是井崗村唐氏的先祖。
(三)古跡遺址
光裕堂,坐落于老屋小組,由龍南唐氏四世祖唐國忠四代孫唐景輝裔孫建于明代(具體時間無從考證),有五、六百年歷史,堪稱龍南縣各姓氏祠堂建筑中最古老的一座。祠堂內敬奉龍南唐氏各房派祖牌。祠堂坐北朝西南,建筑為三進式,單層,最高處約9米,總面積達200多平米,廳內有上、下兩個天井。整棟祠堂為穿樑木架結構,廳內由十二根粗壯實木和二十根壁柱支撐,外門廳還有兩根圓形大石柱和兩根壁柱頂著架樑。中間橫楣上前后懸掛國子監祭酒唐國忠的“進士”牌匾和“光裕堂”堂名牌匾。祠堂門口不遠處,左右兩邊各豎有一根五尺高的麻條石圈馬樁。門坪寬敞,坪端還砌有兩米多高的圍墻。
祖祠的建造,為唐氏裔孫提供了祭祀祖宗、繩其祖武、慎終追遠、聚集族人、凝聚族心、宣揚仁愛、訓戒后昆的場所。逢年過節,各房派裔孫,都會帶著祭品,聚集光裕堂祭祀,香煙彌漫,鞭炮連天。隨著各房派人丁增多,為謀求更大發展,很多嗣孫外遷異地定居,如四川省犍(qián)為縣、廣西壯族自治區藤縣、廣東省新豐縣馬頭鎮、江西省萬安縣、贛州市贛縣區沙河鎮及信豐縣游洲上坑、烏渡嶺、安遠縣等地。
解放初,光裕堂成為下塘村小的辦學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公社化時期,光裕堂是中楊大隊的糧食倉庫,六十年代改作中楊大隊的隊部。文化大革命開始,村里的造反派、紅衛兵破舊立新,把廳堂內的香爐、神臺等所謂封建的東西,統統砸爛,燒毀。昌七裔孫唐甫善見勢不妙,冒著挨批受斗的風險,半夜里把全部祖牌藏在祠廳上部的倒板下,才使全姓人的祖牌免遭劈碎焚燒的命運。
光裕堂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漸顯蒼老。1994年冬,由昌七嗣孫賢金、賢昇(shēng)等人牽頭籌集資金,發起重修。但因修繕時改變了中廳架樑結構,只維持了十多年時間,中廳屋瓦面漸漸下沉,部分瓦背塌陷,整座祠堂有倒塌的危險。公元2019年,龍南唐氏宗親理事會挾頭年重修祖墳之余威,帶領全姓宗親,捐資獻物,聘請能工巧匠,拆棄廳內腐朽木柱,改建鋼筋水泥柱、梁,蓋上了紅色琉璃瓦,重新粉刷了墻壁,新砌了水溝。硬化了廳堂地面,安了新的雙扇大門,廳柱和壁柱都用喜慶吉祥的紅漆涂抹,在府座前新砌了防火的神臺。現在,這座古老的祖祠面貌一新。一眼望去,古祠廳層錯落,白墻紅瓦,樑柱堅固,紫氣飄溢,廳浮華景,崔巍壯麗。
先農廟,又稱先農壇,位于下塘小組,始建于清朝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用于紀念和侍奉我國最早傳授農業生產知識的神農炎帝。先農廟為兩進式建筑,后廳中間為廟殿,侍奉著先農神像。廟殿左右各有一間廂房,供廟中和尚就寢和用膳之用,前廳兩邊有瓦檐和后廳相連,中間有一天井。前廳較寬,每年廟會時作為信徒的用餐之地,可擺10余張桌子。前廳中間由4根石柱支撐,石柱都篆刻著含義深邃的對聯,由于長期風蝕雨剝,對聯的文字大多無法辨認,只有一聯較為清晰,抄錄于下:世德發祥紹箕裘克興駿裂,地隆毓秀春蘭芝早噴天香。
每年秋季,先農廟都會舉辦廟會,信徒從四面八方趕來參會,共同祈禱農業不遭災害,五谷豐登。廟會前,廟會組織者會在廟前空坪上用苗竹豎起彩色條形幡旗,昭示天下,廟會即將舉行。廟會結束后放下旗桿,信徒們和附近百姓會去搶彩色幡旗,作為保佑家里農業豐收、家庭和睦安康的吉祥之物,廟會結束時還會舉行“撿香手”的儀式。撿到了頭香手的,滿臉春風,預示著給家庭帶來好運,并履行首先為廟內天天(特別是農歷初一、十五)點燈敬神的使命,到期結束后,又把此任務交給二香手,以此類推。頭香手設一名,二三香手較多。
解放初,整座廟宇的天面、墻、門等設施保存較好。當時下塘村采茶戲三角班在春節前后,排練了許多群眾喜聞樂見的小型采茶戲,在廟里賣票演出,吸引著上下楊坊眾多戲迷前來觀看,風行一時。時過境遷,到了五八年先農廟成了大隊養豬場,前廳兩邊用磚砌成了一間間豬欄。
后來,先農廟因管理不善和受文革破“四舊”的影響,逐漸破敗。2003年,村民自發組織籌集資金修復了先農廟已損壞的瓦背、墻體、門窗,基本恢復原貌。同時,在舊廟宇的兩旁各建了一間封閉式的大廚房和雜物間,各由側門進出。先農廟平時的運維由先農廟理事會負責,同時,先農廟理事會訂立了廟里的各種管理制度,對廟宇的活動進行規范化管理。
國忠祠(現已拆毀),位于彈子寨頂部,居高臨下,俯瞰濂渥桃河,為唐國忠三世孫唐景輝的裔孫所建,用于紀念龍南縣第一位進士、國子監祭酒唐國忠。國忠祠坐北朝南,建筑為二進,中間有天井,正廳兩旁有廂房。廳堂雕梁畫棟,斗拱翹檐,朱墻碧瓦,崔巍壯麗,氣勢軒昂。前廳門楣上有“進士第”三個金光燦燦的橫匾,后廳橫掛“彈石鐘靈”牌匾,祠堂廳柱上鐫刻時任龍南知縣翟寶初所題贈的楹聯:“大門外有‘進士第’三字橫眉,祠堂內有‘彈石鐘靈’四字匾”。祠廳門口有一塊面積不大,經人工平整過的門坪,東西各栽一棵蒼松翠柏。宗祠四周筑有一丈余高的圍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或一九四九年前唐北瑜、唐永康、唐勝群等老先生在國忠祠辦過私塾,為我村的文化教育事業貢獻了一份力量。解放初期,駐玉石仙巖的縣勞改隊將國忠祠拆毀,拆下的石塊和木料被用來修建龍南國營石灰廠。1997年,龍南唐氏六修族譜理事會在國忠祠上廳的遺址上修建了國忠亭,至今保存完好。
問耕亭(現已拆毀),位于彈子寨圍西面,用于規勸楊陂洞農夫適時耕種爭取五谷豐登,如今只剩殘垣斷壁。
(四)杰出鄉賢
本村涌現出大批優秀鄉賢,他們主要分布在政府部門、軍隊、教育界、醫學界和商界等,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政府部門:唐雪芳(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財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唐日房(縣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作委員會主任)、唐愛群(縣直屬工委書記)、唐良豪(全南縣司法局局長)、唐衛東(縣檢察院副檢察長)、唐子輝(縣非公經濟黨工委書記)、方士萍(大余縣衛健委黨委書記、主任)、唐茂晃(原福建省邵武市物資局局長)、唐光涌(縣人民法院原院長)、唐泮香(縣政協原副主席)、唐建華(縣政府辦原主任)、唐光明(關西鎮人大原主席)。
軍隊:唐永康(原軍委會后勤中校視察)、唐賢偉(軍法官、少校軍銜)、唐修明(少校參謀主任)、唐賢檢(解放軍正師級主任醫師)、唐賢佑(解放軍副主任軍醫、大校軍銜)、唐茂紀(解放軍正團級醫師)。
教育界:唐月英(原華中工業大學教授)、唐石坤(原江西工學院工會主席)、唐良昶、唐瑞英、唐茂恩、唐晃春、唐云虎、唐斌、唐群、唐平、唐期志、唐宴砷、唐煌雄、唐東平、唐曉芳、王琪(教育界高級職稱)。
醫學界:王家炎(副主任中醫師)。
商界:唐遠明、唐遠添、唐渭東、唐曉明。
其他:王石房(農業銀行龍南支行原行長)、唐云龍、唐賢修、唐房勝、唐賢亮、王家全、王興發、王龍勝(高級工程師)、唐勝章、王與勝(省勞動模范)。
三、自然景觀
(一)玉石仙巖
玉石仙巖位于井崗村、新楊村和紅巖村之間,最高處230米,是極具歷史和人文價值的天然石灰巖石山,石質潔白如玉,故稱玉石巖,傳說玉石巖為仙人挑來,所以又叫玉石仙巖,為龍南古八景之首。
玉石仙巖原有兩座石山。東面為上巖,西面為下巖。上巖東端有個大巖洞,南北向橢圓形,可容納300多人。洞內有庵堂,多尊石刻雕像,洞南有高墻封堵洞口,并有一個偌大的天窗。據老縣志記載,宋朝期間,上巖洞曾建玉跡寺,并在此建閣藏宋太宗趙炅所賜御書120卷。宋英宗治平年間,又把玉跡寺改為普和寺,英宗親自題寫了“普和寺”的匾額。上巖西半部半山腰,相鄰有兩個洞。其一傳說為懲治無惡不作、貪得無厭的財主,仙人用糍粑將其封堵在洞內的“糍粑糊洞”;另一個大洞是火化麻瘋病人的“麻瘋洞。”
上巖尾端,越過一個二三十米寬的石峽,便是下巖了。下巖西端有個大溶洞,叫玉虛洞,洞門約二米高,門楣刻“玉虛洞”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進入洞內是個穹窿式的大溶洞,高四十多米。因洞壁有星羅棋布的小巖洞,許多鳥類在洞中做窩。故一進洞門,就能欣賞到萬鳥齊鳴的壯觀景象。洞的西面是大天窗,天窗對面的洞壁上鐫刻著王陽明等歷代名人親書石刻43方。據載,明朝正德13年,御史王陽明在平息三浰(lì)農民起義后回軍途中,曾率部下游玉石仙巖,感覺玉石仙巖“洞壑天成,清幽勝境”、“雙洞奇絕,徘徊不忍去”,便在洞中小憩半月,松弛征討心情,續研心學,并將題寫的七言律詩和“平浰碑”碑文鐫刻在南北貫通,東西套串的“玉虛洞”洞壁上。“陽明小洞天”、“陽明精舍”,在大天窗下,字跡清晰可辨,這些石刻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書法之精湛,形式之多樣,保存之完好,堪稱石刻藝術的寶庫。它不但書法薈萃,而且對研究歷史和研究王陽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莫倚謀功為上策,還須內治是先聲”的心學形成,都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在下巖的半山腰,還有一個“神仙洞”,洞內倒吊著幾個形似辣椒的巨型鐘乳石,如遭撞擊,會發出“嗡嗡”的洪亮聲音。登上巖頂,縣城林立的高矮、楊陂洞千畝稻浪,巖背水晶嶂的郁郁青山,巖腳下農舍的裊裊炊煙,盡收眼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或一九四九年前后人們沒有保護文物和環保的意識,為追求經濟效益,縣、鄉(公社)、村(大隊)和私人在上巖、中垇、下巖開辟了水泥廠、石灰廠,開采玉石仙巖的石灰石資源。到上世紀80年代,上巖被炸成了平地,下巖也只剩下靠近玉虛洞的半座石山了。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縣內有許多熱心人士集資開發下巖,在玉虛洞外和巖的最高處修建了風景亭,安裝了山腰到山頂的鐵架扶欄。1982年,玉石仙巖石刻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11月25日,龍南縣人民政府在玉虛洞前后左右立了三塊石碑,碑文注明保護相關事項。隨后又澆筑了十幾根2.5米高的長方形水泥樁,以阻止采石爆破等損壞玉虛洞的行為。1983年10月至12月,八一電影制片廠《步兵偵察班》攝影組曾在玉石仙巖拍攝外景。
(二)彈子寨
彈子寨位于陽明橋東北角,悅龍灣水上樂園東邊100米處,是座形似帥印的石灰巖石山,南面瀕臨濂江,有“一巖聳峙濂江邊”的雄偉氣勢。整座石山嶙峋突兀,怪石遍布,四面陡峭,只有東西兩面有崎嶇曲折的小道通往寨頂,寨頂北高南低。唐國忠三世孫唐景輝從新興堡南逕遷至龍南楊坊下塘后,其裔孫為紀念龍南縣第一位進士、功名顯赫的國子監祭酒唐國忠,遂集資在彈子寨頂建了嵯峨宏偉的國忠祠。
清時舉人徐士孜在《彈石亭立》中曾這樣描述當時的彈子寨:“一望平蕪何處收,石臺突兀起中坵。遠峰圓簇如郛郭,近水縈流似帶釣。淡抹云煙隨冉冉,行歌樵牧自悠悠。憑高縱目空明鏡,四野青華次第周。”
彈子寨北面山腰中部離地面約五尺處有一天然蛇形溶洞,長約70米,延至巖寨西北部有出口。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在“深挖洞,廣積糧”的備戰氛圍中,大隊組織人員花了約半個月的時間,把洞內的泥沙挖盡、整平,洞內最寬處約六米。
(三)張天塘
張天塘位于花坪坵背后的大山頂部,面積約有2畝,傳說是天外之物撞擊山頂后留下隕石天池。其形如鍋,底下是石底,不知從何處冒出的泉水,令張天塘常年不枯,即使是在大旱之年,塘里也不會干涸。塘里淤泥堆積,在塘坎上重重地跺一腳,可以看到塘里的淤泥會有規律地輕輕顫動,有人在淤泥里曾發現拇指大小的泥鰍。早些年,張天塘四周長滿金銀花古藤,每年四、五月間,張天塘四周花香四溢,金色和銀色的花朵圍滿了整個張天塘,霧氣縈繞之時,看上去像是個迷人的仙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