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薊馬危害逐漸加重,已成為柑橘花期和幼果期的重要蟲害。薊馬危害幼果后,果面表皮油胞破裂,逐漸木栓化,疤痕隨著柑橘果實的膨大而擴展,呈現點、線、塊狀的“花斑”,影響柑橘的外觀質量和經濟效益。
一、形態特征。柑橘薊馬屬昆蟲綱,纓翅目,薊馬科害蟲。卵呈腎臟形,長約0.18mm。幼蟲共2齡,一齡幼蟲體小,顏色略淡;二齡幼蟲大小與成蟲相近,無翅,老熟時琥珀色,橢圓形。幼蟲經預蛹(三齡)和蛹(四齡)羽化為成蟲。成蟲呈紡錘形,體長約1mm,淡橙黃色,體表有細毛,觸角8節,頭部剛毛較長,前翅有縱脈1條,翅上纓毛很細,腹部較圓。頭略呈后口式,口器銼吸式,為害作物時先挫傷植物幼嫩表面后才吸取汁液,使其表皮細胞被破壞,受害處表面呈灰白色或銀灰色。
二、發生規律。薊馬主要以卵在柑橘新葉組織越冬。每年3-4月越冬卵孵化為幼蟲,在嫩葉和幼果上取食為害。薊馬為害柑橘周年主要有2個危害高峰期,第一個為4-5月的花期,第二個為5-6月的幼果期。柑橘園第一、二代發生較整齊,也是主要的危害世代。以后各世代重疊明顯。一齡幼蟲死亡率高,二齡幼蟲是主要的取食蟲態。幼蟲老熟后在地面或樹皮縫隙中化蛹。成蟲較活躍,尤其晴天中午活動最盛。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3~28℃,濕度為40%~70%。成蟲產卵于嫩葉、嫩枝和幼果組織內,產卵處呈淡黃色,每雌一生可產卵20~70粒。秋季氣溫降低到17℃以下時停止發育,薊馬進入越冬狀態。
柑橘薊馬喜歡溫暖、干旱的天氣,濕度過大不能存活,如柑橘開花期遇多雨天,柑橘的花瓣間積水,能導致若蟲死亡。大雨后或澆水后致使土壤板結,使若蟲不能入土化蛹和蛹不能羽化成成蟲。
三、防治措施。由于薊馬個體移動能力強,善躲藏,施藥時藥液很難噴到且抗藥性強,導致藥對薊馬的防控難度極大。對薊馬的防控實施“農業措施”“籃板誘殺”和“科學用藥”的綜合防治技術。
(一)農業措施冬春季清理田間雜草,減少越冬蟲源,并使用藥劑進行清園。柑橘園內或附近不種植豆科等易受薊馬為害的植物。在花期前、幼果期和抽梢期做好防治工作。在施用化學肥料N、P、K、Ca的同時添加綠肥、農家肥、餅肥的施用次數與施用量。在幼果期噴施0.1%~0.3%濃度的鈣肥、硼肥2~3次,利用幼果吸收利用,減少果實花斑的形成。
(二)藍板誘殺利用薊馬對藍板的趨性,在柑橘園內懸掛藍板誘殺薊馬成蟲,一般在花期和幼果期,按20~25張/667m2懸掛,20~30d更換1次。
(三)化學防治施藥適期應控制在花蕾露白至含苞待放時、謝花2/3以上時、秋梢萌發時。用藥時間宜在早上8點至中午前施藥,效果最好。如果下午4點鐘后施藥防治,此時即使殺死了柑橘薊馬,幼果可能已經被柑橘薊馬為害了,起不到防治作用。推薦用藥:60g/L乙基多殺菌素SC1000倍液、15%唑蟲酰胺EC1000倍液或22.4%螺蟲乙酯SC2000倍液、25%噻蟲嗪WG800倍液,以上藥劑也可以與甲維鹽、毒死蜱或啶蟲脒等藥劑混合使用,效果更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