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龍南市委 龍南市人民政府
關于2022年度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情況的報告
中共贛州市委、贛州市人民政府:
今年以來,龍南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區位優勢,鞏固發展成效,補齊劣勢短板,扎實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新成效。成功承辦中國農民豐收節贛州活動,全方位展示了贛南農業農村發展新成就,獲得省市、灣區各界廣泛好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領導小組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農業農村工作先進集體。由全省“美麗活力鄉村+鄉村民宿”聯動建設試點縣提升認定為先行縣。棲一樹、花漾年華分別被評為全省四星級、三星級休閑鄉村民宿。再次獲評全省美麗宜居先行縣。農村人居環境村莊長效管護工作年度考核列全省第12、贛州第2。新認證3個全國名優特新農產品。現將我市2022年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情況報告如下。
一、實施情況
(一)圍繞“產業發展”,提升鄉村產業質量。堅持農業現代化發展理念,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產業布局,因地制宜,大步朝著“產業旺”目標邁進。一是以“干”強基礎。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壓實掛點領導、鄉鎮黨委政府和村兩委糧食生產工作責任,安排2000萬元整治拋荒撂荒地塊,落實糧食生產18.24萬畝,油菜生產2.48萬畝。建成5027.45畝高標準農田,正在建設三個萬畝機械化育秧中心,農業機械總動力增長6.57%,水稻耕種收機械化率達74.37%。新建1220畝大棚蔬菜基地,露天蔬菜基地565畝,有力保障“菜籃子”食品供給。二是以“特”樹品牌。推進“三品一標”建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新增3個全國名優特新農產品,新增綠色有機農產品20個,獲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2個。3個企業品牌贛鄱正品品牌認定。獲得貫徹“硒+X”發展戰略,培育市級富硒產業示范基地(含高標準)6個,新增富硒產品認證11個,培育綠色有機富硒農業示范龍頭企業1家,新增粵港澳“菜籃子”生產基地1家。三是以“招”優鏈條。以工業化理念推動現代農業延鏈強鏈補鏈,先后引進總投資20億元的國內500強企業雙胞胎集團建設現代化飼料生產基地、本地鄉賢返鄉創業投資建設年產900萬瓶豆腐乳“隔壁阿姨”食品項目等一批夯基礎、壯集群的大項目、好項目。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已初步形成飼料、雞蛋液雞蛋粉、玫瑰花、石斛、茶葉、豆腐乳等12個農產品深加工全產業鏈,年產值17.6億元。寶農科技、玫花渡列為贛州市鄉村產業振興流動現場會現場參觀點,并在大會上做交流發言。四是以“改”添活力。圍繞“將龍南打造成供粵港澳大灣區精品蔬菜優質產區”的發展定位,探索大灣區“菜籃子”合作共建模式,與廣州永鋒、深圳廣大等大灣區企業簽訂了農產品合作框架協議,建立了穩定的供銷合作關系。
(二)圍繞“生態宜居”,提升鄉村顏值面貌。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長效管護、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污染防治等工作,實現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一是大力推動新農村建設。制定《龍南市2022年新農村建設工作方案》,已完成43個省級村點和45個縣級自建點建設。圍繞高鐵、高速和國省道沿線,遴選20個行政村,統籌投入資金2.16億元,建設了一批更高質量、更加宜居、更具活力、更可持續的先行示范村。二是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突出問題專項清零行動和農村房屋突出問題整治行動,截至目前,共計發動農民群眾投工投勞8650人次,清理農村生活垃圾48550噸,全面清理村內水塘、溝渠、畜禽養殖糞污,整治亂堆亂放、清理殘垣斷壁。完成“空心房”整治237226.75㎡,整治沿線赤膊房926棟,整治雜亂建筑3698㎡,拆除“兩違”建筑5079㎡,村容村貌得到進一步提升。完成5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驗收,實現全市7個污水處理站數據化運維管理,并根據各鄉鎮實際生活垃圾處置量,配齊設備、車輛、人員完善了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三是深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深入開展農村問題廁所摸排工作,全市共摸排農戶71989戶,問題廁所54138戶,摸排工作在贛州市農村廁所革命推進會做典型發言。重點圍繞全市15個改廁樣板村大力推進我市新改建農村戶廁任務,累計完成新改建戶廁537個、問題戶廁整改12戶,全面提前完成2022年度新改建農村戶廁及問題戶廁整改任務。四是抓實抓好生態污染防治。完成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第一年度4774.8畝栽植任務及夏秋季撫育工作。實施“污染者付費+第三方治理”等生態損害賠償機制,其中處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被評選為《江西省第二批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十大典型案例》。扎實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及嚴格管控工作,并積極爭取專項資金150萬元,確定第三方技術公司具體實施項目,完成面積19315畝。龍南經開區成功獲評國家級、省級綠色園區,新增生態領域國家級試點示范1個、省級試點示范4個。五是著力加強資金投入保障。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今年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支出10325萬元,比例不低于5.5%,將更多的土地出讓收入用于支持“三農”。
(三)圍繞“鄉風文明”,提升鄉村文化底蘊。通過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大力整合資源、平臺載體,引領鄉風文明,助推鄉村振興,讓百姓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是新時代文明持續推進。深入推進農村移風易俗,開展婚嫁新風勸導行動,在鄉鎮打造文明新風禮堂16個、文明信用示范鄉鎮2個、示范村10個、婚事新辦示范點1個,將反對高價彩禮、提倡婚事新辦等內容列入文明實踐活動指導清單,開展移風易俗勸導100余次。打造全國文明村鎮2個,省級文明村鎮9個,贛州市級文明村鎮19個,縣級文明村鎮58個。二是公共文化陣地提檔升級。堅持“多合一”理念,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與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婦兒之家、青年驛站、黨員遠程教育室等陣地資源有效整合,形成獨具龍南特色的綜合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已實現市鄉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覆蓋。建設1個市級播控平臺、17個鄉鎮播控平臺、107個村播控平臺和540個村組終端建設,應急廣播管控平臺覆蓋市鄉村三級。渡江鎮新埠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陣地建設在光明日報“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 專欄作了先進典型報道。三是鄉村文化服務不斷豐富。堅持將文化資源向基層農村傾斜,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不斷拓展內容,創新方式,開展送戲、送電影、送文化活動,截至目前送戲下鄉116場,送電影下鄉968場,為全市107個村(社區)農家書屋更新圖書6527冊。四是非遺文化保護持續深入。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紅色文化,健全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開展以龍南客家添丁炮、龍南香火龍、客家年味、客家捶魚、客家山歌等非遺活態傳承傳播活動,建設了龍南香火龍非遺傳習所、龍南竹編非遺傳習所、古法造紙傳習所、芷溪谷非遺小鎮。打造了黃花灣、芷溪谷等一批鄉村旅游點,促進了非遺的整體性保護,推動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四)圍繞“鄉村善治”,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堅持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強保障、以德治揚正氣,積極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農村治理格局。一是抓牢村“兩委”班子建設。扎實開展村“兩委”換屆“回頭看”工作,33名市領導分別深入掛點鄉鎮,通過實地走訪、聽取匯報、與鄉鎮班子成員座談交流等方式對我市95個村(社區)“兩委”班子運行情況進行了逐一分析研判,全面掌握村“兩委”班子工作情況,做到全面指導、精準施策。二是激勵“三農”干部擔當作為。推薦選樹11名龍南市本級鄉村振興擔當作為好支書,示范引領村黨組織書記發揮領頭雁作用。印發《龍南市村(社區)干部學歷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制定獎勵措施,鼓勵村干部學歷提升。積極提高村“兩委”干部工資待遇,鼓勵各鄉鎮指導村級組建工會組織,將村干部納入工會會員管理,目前我市村干部已全部納入工會會員管理,極大增強了村(社區)干部干事創業熱情。三是強化駐村干部日常管理。制定出臺《龍南市在駐村工作中推行“三看三比樹紅旗”評先評優機制的實施方案》《關于在駐村管理工作中推行效能“扣分預警制”的實施細則(試行)》,通過現場督查、電話抽查、微信定位和工作落實等情況抽查駐村干部2500余人次,通過每月“黨建工作日”會議及書面等形式通報駐村干部10人,督促駐村工作隊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四是深入建設平安鄉村。按照“行政村至少5個監控點、自然村主要路口1至2個監控點”的要求,在95個行政村安裝視頻監控點1026個。積極探索“一所一流動警務隊、一村一警務室、一村一輔警、一組一治保員、一村一義務巡邏隊”“五個一”新型鄉村治安防控模式,切實提高鄉村治安主動防控力。
(五)圍繞“生活富足”,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文章,繼續落實幫扶政策,守住脫貧攻堅成果,攜手脫貧群眾從不愁溫飽向生活富足邁進。一是守住防返貧底線。通過農戶自主申報、干部走訪摸排、部門篩查預警和社會信息補充“四線并行”機制,將122戶433人新增納入“三類人員”進行監測幫扶,消除風險45戶147人,切實筑牢了返貧致貧風險防線。嚴格按照監測標準和六個程序精準識別對象,做到符合條件的應納盡納;對納入監測對象的收入水平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實行常態化、動態化監測管理,切實做到“嚴進嚴出”。二是夯實兜底保障基礎。全面落實教育資助政策,共資助脫貧戶和監測對象學生5499人次364萬元。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中享受低保3545戶6832人,享受殘疾人生活補貼2421人,享受殘疾人護理補貼1591人。組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66個,向脫貧戶和監測對象提供上門服務。三是把準持續增收方向。出臺系列招工用工硬核措施,廣泛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活動,促進脫貧勞動力穩定就業1.3973萬名,就業率84.09%。引導創辦就業幫扶車間35個,吸納就業困難人員約597人次。通過新增獎補項目和提高補助標準,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獎補政策,有效帶動脫貧群眾發展產業,已發放農業產業獎補821.06萬元,受益戶數7507戶。四是加強銜接資金管理。安排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1347.25萬元。安排鄉村建設類項目93個,資金5190萬元;產業發展類項目65個,資金5466.25萬元;“雨露計劃”項目282萬元;就業類項目1個,資金146萬元;易地搬遷后扶類項目1個,資金224萬元,其他類項目1個,資金39萬元。
(六)圍繞“農村改革”,提升鄉村經濟發展水平。持續推動農村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讓農村資源要素活化起來,加快推動鄉村振興。一是深化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制定《龍南市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和規范管理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建設了1個示范鄉鎮、17個試點村。通過積極開展鄉賢鄉居,同時探索三位一體農村“老屋復活”改革,實現老屋變民宿,“空心村”變“網紅村”等方式,成功打造4個示范點,盤活利用農村閑置房屋和宅基地,培育了鄉村振興新動能。二是加快推進鄉鎮經濟發展。印發《關于開展創新管理體制加快推進鄉鎮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根據鄉鎮區域面積、人口數量、經濟狀況等因素,細化考核機制。開展“一級財政”試點,制定《龍南市關于推進鄉鎮“一級財政”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等相關試點工作文件。印發《2022年龍南推進企業入規和項目入庫工作方案》,新增四上企業32家。三是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制定《2022年度龍南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方案》《龍南市創新十二條發展路徑推動村集體經濟高質量快速發展》等發展方案。建立村集體“三資”定期抽查機制。探索推廣異地置業、“1+N+1”聯村發展等12種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借勢借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得到省人大常委會的肯定。四是健全完善供銷集配體系。成立了龍南市供銷集配物流有限公司,與龍南中通快遞公司合作組建了供銷集配中心,并以第四方集配中心為核心,按照“統一形象,分布式布局”的原則,整合改造供銷合作社的基層內有合作意愿的商貿流通骨干企業、物流快遞企業、大中型超市的基層網點,建成覆蓋鄉、村、組的第四方物流終端集配網絡。發展完善第四方集配網點,已建成14個鄉鎮網點,50個鄉村組網點。
二、典型做法
(一)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易地扶貧搬遷“四個一批”經驗做法被國家發改委簡報刊載;易地搬遷“微田園”經驗做法先后在江西改革、江西省鄉村振興局簡報刊載,在全省鞏固脫貧成果調度會上得到點名表揚以及贛州市書面表揚;創新推行的“445”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經驗做法在江西改革簡訊推廣;考核問題整改、鞏固脫貧成效等做法被贛州市鄉村振興局發文推廣。
(二)農村老屋復活改革亮點紛呈。在全省率先出臺鄉賢鄉居實施辦法,先后在渡江鎮、臨塘鄉、里仁鎮打造了4個示范點。渡江鎮黃花灣將閑置宅基地資源進行回收,引進了江西贛鄱正品品牌管理有限公司,通過搭建贛鄱正品贛南區域數據運營中心、贛南物流倉儲中心、產品研發中心(孵化基地)三大區域板塊,推動農產品標準化、市場化、品牌化、數字化建設,賦能加速龍南農產品全產業鏈基礎設施建設,黃花灣“老屋復活”改革示范點列為全市改革工作流動現場會觀摩點;渡江鎮玫花渡示范點依托新大村石坪小組28戶、120多間始建于60-70年代的閑置房屋資源,與返鄉創業人員李育智的玫花渡休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合作,村集體以閑置房屋入股的方式參與開發民宿,建成了占地面積1350平方米,建筑面積2700平方米的玫花渡民宿旅游景區,增加周邊農戶收入;臨塘鄉芷溪谷示范點,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通過鄉賢和村集體流轉村民200多畝土地,探索發展高粱種植,公司以保護價收購,使高粱種植成為村里的支柱產業。
(三)農村戶廁問題整改多向發力。通過“五個一”措施推動農村戶廁問題摸排整改。成立“一個小組”,通過農村戶廁問題摸排整改工作領導小組,高位推進廁所革命工作;劃分“一張大網”,將全市1415個自然村組劃分為一張大網格,安排人員逐一上門摸排,做到不落一村不落一戶;建強“一支隊伍”,堅持“先培訓后上崗”原則,舉辦了多批次業務培訓班,對全市500多名鎮村摸排干部進行了培訓,組建了一支強有力的工作隊伍;建立“一張清單”,對問題廁所進行分類梳理,因戶施策,一戶一策實施整改;形成“一套機制”,抽調人員組成10個考核驗收組,對全市農村問題廁所整改工作開展驗收,形成了一套驗收過關機制。
(四)鄉村治理高質高效。充分發揮調解效能,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開設“和事佬”金牌調解室、“萬家和”黨員調解室、東江鄉“老支書茶舍”、臨塘鄉“桑榆”調解室、楊村鎮“太平鄉里民情驛站”、程龍鎮龍秀村“鄉賢議事廳”等各類調解組織,以非訴調解的方式有序解決糾紛,為社會減壓,為群眾減輕訴累。今年以來,全市各調解組織共調解案件總數827起,成功數718起,涉及金額3421.36萬元,涉及人員1975人。
(五)鄉村民宿建設活力迸發。高標準出臺休閑鄉村民宿發展扶持獎勵政策,積極引導市場、資本、人才、技術向鄉村及民宿業集聚,有效盤活農村閑置農房和宅基地,不斷完善休閑鄉村民宿及周邊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目前,已建成民宿66家,打造了里仁鎮正桂村、渡江鎮新大村、臨塘鄉東坑村、武當鎮大壩村等8個民宿集聚區。榮獲全省“美麗活力鄉村+鄉村民宿”聯動建設先行縣。棲一宿、花漾年華今年分別被評為全省四星級、三星級休閑鄉村民宿。
三、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資源缺乏。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我市年輕勞動力更多選擇進城務工,不愿留在鄉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在糧食生產和蔬菜產業兩項勞動力需求較大工作方面,農村勞動力資源的相對缺乏。
(二)產業發展質量仍需提升。農業發展還有一些短板弱項,項目資金短缺,農業生產結構不優,品牌化、影響力大的農特產品數量不多,產業規模化、機械化程度不高。
(三)縣級財政資金壓力大。隨著我市農業產業不斷發展,獎補標準不斷提高,上級財政扶持力度偏低,我市財政對農業產業扶持的壓力逐漸增大。
四、下一步打算
(一)牢牢守住兩條底線。一是牢牢守住保障糧食安全的底線。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及時研究部署明年糧食生產各項工作,及時制定全年糧食生產方案及獎補政策,壓實鄉鎮黨委政府和村兩委責任。提前規劃2023年早稻生產田塊,加快機械化育秧中心、機械化烘干中心、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等項目謀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順利完成上級下達的糧食生產任務。二是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持續推進鞏固提升行動,保持政策措施基本穩定,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對“三類對象”開展動態管理,按照分類施策、精準幫扶原則對納入監測的對象進行幫扶,堅決守住返貧致貧底線。扎實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先行縣建設,完成城市供水工程管網延伸、小型供水工程標準化改造和分散式供水工程提質提標,解決農村飲水“最后一百米”問題。鞏固提升全市45個易地搬遷安置點整體品質,推行安置點“點長制”,推廣“微田園”項目,重點打造提升新圳花苑、金塘花苑示范點,扎實做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
(二)建強建好農業農村。一是建品牌。立足區域特色,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支持“贛鄱正品”江西南部運營中心項目建設營運,加快推動贛南臍橙、油茶、鷹嘴桃、山蘇、紫皮大蒜等農產品標準化、市場化、品牌化、數字化發展。堅持“三產融合、三業提升”,不斷拓展茶葉、豆腐乳等農產品深加工全產業鏈。加大富硒產業支持力度,組織企業申報富硒產品認證,力爭新認證4個以上。繼續推行全域創建綠色有機農產品,力爭年度新增綠色有機產品20個。二是引龍頭。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業企業優惠政策制度,吸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產業鏈條長、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強的優勢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扎根龍南,確保每個特色品牌產業都有龍頭企業引領。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智慧農業、數字農村建設,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現代農業產業基地、農業產業強鎮和新型經營主體。三是促改革。以鄉賢鄉居為抓手,通過已建成的試點,進一步完善鄉賢鄉居體系建設,穩步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及試點工作,吸引更多鄉賢返鄉創業,激發鄉村新活力。加快推動楊村鎮“一級財政”改革試點,增強鎮村干部發展產業、培植財源、招商引資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四是美鄉村。以建設美麗宜居先行縣、“美麗活力鄉村+鄉村民宿”先行縣為契機,持續優化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打造一批自然風光美、生態環境優、文化底蘊深、鄉土特色亮的美麗宜居鄉鎮、村莊、庭院。同時結合民宿集聚區建設,持續提升玫花渡、黃花灣、芷溪谷、秀才排等美麗鄉村示范點的活力動力,引領帶動全市美麗鄉村走向振興發展之路。
(三)做好做精工程項目。一是穩步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整合農業、林業、水利、民政、殘聯等行業同類項目,優化項目庫。結合鄉村振興銜接資金,精準有序實施一批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投資項目。樹立精品意識,拿出繡花功夫,對項目精雕細琢,積極打造龍南農業的精品項目。二是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前謀劃做好新農村建設村莊整治選點布點工作,加強村莊整治建設規劃和工程實施管理,完成2023年43個新農村建設省級村點和45個縣級自建點的村莊整治建設任務,打造一批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和鄉村振興示范點。加快建成2022年度高標準農田2000畝,啟動2023年高標準農田項目,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及時完成民心工程建設。提升城鄉洪澇災害抗洪能力,強力推進城市防洪封閉圈建設,在2023年汛期前完成城區鴨麻街、竹洲壩、下荳行低洼地段防洪設施建設。系統推進城防六期、渥江流域防洪提升、渡江圩鎮、楊村車田、南亨圩鎮等防洪工程建設,確保防洪工程建設達標。突出流域治理、堤庫結合,加快實施河道清淤疏浚及水庫、山塘清淤,不斷提高河庫等水利設施的蓄積能力。
(四)一心謀劃為民服務。一是優布局。不斷優化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基本陣地的城鄉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布局,打造點多面廣、功能完備的“1+N”15分鐘“黨群服務+文明實踐”活動圈。二是作示范。著眼于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創新發展,因地制宜建設文化禮堂、鄉村戲臺、文化廣場等主題功能空間。選取有亮點、有特色的文明實踐站進行示范點打造,形成“一中心,兩示范帶”格局,使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出亮點、創特色。三是樹新風。開展“移風易俗專項整治行動”,聯合執法部門針對打牌賭博、封建迷信等違法行為進行治理,進一步發揮紅白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對大操大辦、不孝行為等開展集中勸導,推動不良風氣轉變。
(五)黨建引領鄉村善治。以組織建設為重點,集中開展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解決少數村戰斗堡壘作用不強、帶富能力不強、鄉村治理能力不強、服務群眾能力不強等問題。以干部培養為手段,選優配強鄉村經濟組織帶頭人,不拘一格地把年輕、懂科技、有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選拔上來。把到農村一線工作鍛煉作為培養干部的重要途徑,注重提拔使用實績優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的用人導向。以集體經濟為保障,深化鞏固“強村帶弱村”聯村發展模式,繼續探索實踐集鎮農貿市場物業管理、鄉村旅游民宿服務、園區勞務承接與輸出、農產品交易平臺等路徑,引領帶動全市村黨組織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相關文章